首席科学家
- 赛存生物首席科学家
- 国际顶尖控冰材料专家
- 中科院理化所前沿交叉中心主任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北京自然科学一等奖
- 华东理工大学应用化学本科&硕士
- 德国美因茨大学理学博士
- 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课题组长
- 研究领域
- 科研项目
- 重要成就与荣誉
- 学术成就
王健君研究员的研究领域包括冰晶形成分子机制、控冰材料开发与应用等,特别是在仿生控冰材料开发、细胞组织等生物样品的冷冻保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 2024.10-2029.9
中国科学院基础与交叉前沿科研先导专项(B类先导专项):大尺度器官长时低温保存。
- 2023-2027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重大项目“组织器官仿生控冰冻存的分子机制”。
- 2022-2025年
主持科技部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睾丸组织生精小管冻融损伤机理与功能修复”,所属项目:生殖细胞与性腺组织冻融关键机理研究及功能修复新技术研发应用。
- 2021-2025年
主持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神经元前体细胞及眼角膜内皮组织控冰冷冻保存材料”。
- 2020-2024年
主持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高分子材料表面与界面的研究”。
- 2019-2024年
主持中科院0-1原始创新项目“仿生控冰冷冻保存试剂研究”。
- 2024年
“生殖系细胞与复杂组织仿生控冰冻存关键技术突破与应用”研究成果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二等奖
- 2022年
“冰晶形成机制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 2019年
王健君团队的研究成果在《Nature》上发表,该研究首次实验探测到随机、瞬间存在的纳米临界冰核,阐明了临界冰核的形成机制,验证了经典成核理论的普适性。
- 2019年
王健君团队在Science china chemistry《Sci》上发表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抗冻蛋白的特性,并首次提出控冰材料在冰水界面充分铺展性是实现高效控冰性能的分子机制。团队的其他研究成果也在《Science China Chemistry》等期刊上发表。
-
1、2019年,王健君研究员团队在《Nature》发表文章《Probing the critical nucleus size for ice formation with graphene oxide nanosheets》,设计制备了尺寸可调、尺寸分布窄、形状固定的氧化石墨烯纳米颗粒。研究了水滴中不同尺寸氧化石墨烯对冰晶成核的影响。发现在纳米粒子边界效应的作用下,仅当纳米粒子的尺寸等于或大于临界冰核的尺寸时,冰晶才能形成。由此可采用纳米粒子探测瞬间存在的纳米临界冰核,从而证实了百年前预言。
-
2、在仿生控冰冻存材料和防覆冰涂层材料领域申请了系列专利包,并在《Nature》、《Science Advances》、《JACS》和《PNA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
创制了新型控冰冻存材料,用于细胞与组织的深低温冷冻保存,部分新型控冰冻存试剂成功实现商品化。
-
3、针对卵母细胞冻存液中含有大量的、不易除去的具有毒性的二甲基亚砜等小分子的问题,设计制备了系列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控冰材料,实现了二甲基亚砜零含量的新型控冰冷冻保存试剂,显著提高了冻存后细胞的复苏率和功能。